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> 搭配技巧

村上春树接受杂志专访,居然只是为了聊他收藏1屋子的唱片?屋顶秧田工装

作者: 时间:2018-05-13 08:18:45 阅读:
村上春树接受杂志专访,居然只是为了聊他收藏1屋子的唱片? 「计程车的收音机,正播放着FM电台的古典音乐节目。曲子是杨纳切克作曲的小交响曲《SINFONIETTA》。在被卷入塞车阵的计程车里听这音乐实在很难说合适。司机看来也没有特别热情地在听那音乐的模样。中年司机,简直像站在船头视察不详海潮浪势的老练渔夫那样,只能闭口眺望着前方整排不断地汽车行列。青豆深深靠在后座,轻轻闭上眼睛听着音乐。」这是村上春树的最长篇小说《1Q84》的开头句子。以主角听古典音乐开篇,并用古典音乐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世界观,在村上春树看来,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。对他而言,音乐早已经是深深融入自己生活与灵魂的1个重要部份。△ 村上在他的书房里,后面是1整排放满的唱片架村上春树自中学开始迷


「计程车的收音机,正播放着FM电台的古典音乐节目。曲子是杨纳切克作曲的小交响曲《SINFONIETTA》。在被卷入塞车阵的计程车里听这音乐实在很难说合适。司机看来也没有特别热情地在听那音乐的模样。中年司机,简直像站在船头视察不详海潮浪势的老练渔夫那样,只能闭口眺望着前方整排不断地汽车行列。青豆深深靠在后座,轻轻闭上眼睛听着音乐。」


这是村上春树的最长篇小说《1Q84》的开头句煤矿下井披风工作服
内衣工作服
子。以主角听古典音乐开篇,并用古典音乐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世界观,在村上春树看来,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。对他而言,音乐早已经是深深融入自己生活与灵魂的1个重要部份。


△ 村上在他的书房里,后面是1整排放满的唱片架


村上春树自中学开始迷恋爵士乐起,到在爵士酒吧打工、唱片行工作、开自己的爵士乐酒吧,再到走上文学道路,在音乐中创作出1部部风行世界的作品。音乐不但为他的作品来源提供了诸多灵感,也深入影响了剧情与主人公的心路历程。


△ 村上作品的多国版本


「文章就像音乐,也能够通过字词、语句、段落、轻硬与轻重、均衡与不均衡、标点符号及腔调的组合营建出节奏感。」


如此酷爱音乐的文学大咖,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音乐喜好与故事呢?最近日本杂志Casa BRUTUS的专访外传里,就和村上面对面,谈了谈他和他深爱的音乐唱片之间的那些小事。





唱片搜集癖


「从之前开始我就有搜集的嗜好。看电影1定要买光碟,想看的话就要马上去买1张。但意外的是,对书本我倒没有搜集癖。看完书后就能够丢在1边了,对初版书籍也没甚么兴趣。之前由于工作可能会用到还会把书留下来,现在由于在亚马逊之类的网站能马上买到,连这个必要也没有了。」



「但是,黑胶唱片的话就不1样了。虽然我也会在YouTube上听音乐、买买CD甚么的,可以的话还是会尽可能搜集唱片版本,古典音乐也会尽可能买原版。对唱片,有着非常严重的搜集癖。」


最喜欢的唱片店


△ 村上收藏的第1张唱片,是Gene Pitney的《Many Sides of Gene Pitney》


「每次去美国书店『Barnes & Noble』的时候,会发现CD区渐渐缩小,唱片区反而越变越大,这1点我也觉得很惊讶。我常常在国外大量买入黑胶唱片,遇到流失的版本也确切没有办法。外国的收藏家们就非常了解我这类心情。」


△ 1定要选1张最喜欢的话,村上选了这张Billie Holiday的《I Can't Get Started》


1起来听听这首《I Can't Get Started》↓↓


「我现在最喜欢买爵士乐唱片的地方,是斯德哥尔摩。那里有两家喜欢的店,每间都很大,要全部看完得用3天时间。即便如此,我还是用了整整3天在里面淘宝,完全把妻子忘在了脑后。那时候她好像也去买古董了(笑)。就这样,到了第3天的时候,店主突然说:『过来过来!想看点好东西吗?』『想看!』他带我到了里面的房间,平常店主仿佛在这里居住,还有电炉之类可以弄定吃饭的东西。在那旁边,就是1座藏满宝物的唱片架€€€€这可是不花上3天就看不到的架子。店主虽然想卖给我,但都没标注价格,我也1个个问了下来。」


△ 村上喜欢的唱片之1,来自Richard Wyands


「北欧有很多不错的唱片行,1般集中在斯德哥尔摩,其次是哥本哈根。奥斯陆稍显逊色,成熟度还不够。芬兰的爵士角落也很有趣,就算我是由于工邯郸制作工作服
作旅行到了那里,也会确保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去走走。之前还会查好黄页,把地图打印出来,到租赁中心借1辆自行车到处转;最近开始用谷歌地图,变得轻松很多。」



关于唱片,成心思的经历



「如今我已逛过世界上的许多家唱片店,最近在巴黎和伦敦没碰到甚么大的店,在纽约倒是有不错的地方。波士顿也很棒。当时在波士顿住的时候,还有10几家2手唱片店,现在只剩5、前台酒店工作服
6家了。当时我每周都要把每家唱片店都逛个遍,连在哪里停车都仔细极好,制定了详细线路出来。每家店的模样都记得很深入。前不久回波士顿再去的时候,被店里的人认出『你不是那个村上先生吗?』我回答,『我很早之前开始不就1直来吗。』店长说:『知道倒是知道,但其实不认识你呀。早说就便宜点卖给你了。』」



「美国的2手唱片店常常有很多奇怪的人,比如有家店的3个店员集聚在1起,相互问答音乐冷知识,有时候我也会举手抢答1下。简直就跟《失恋排行榜》那部电影1样。」


△ 《失恋排行榜》(High Fidelity, 2000)


「说到成心思的店,我去维也纳的时候,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经历也是唱片狂热份子。我问他哪里有好唱片行,『有倒是有,很远哦,』他回答。『没关系,反正有借车。』根据他的说法,这家店在沿着多瑙河1直走的1条小街上。我半信半疑地去了那里,发现是家其实不大的小唱片店。本来想看看就走了,但越看越迷失在唱片的海洋里€€€€里面全是唱片架,而且全是精品。我在这个『魔窟』里逛了整整1周,买了很多张爵士唱片,古典音乐更是数不尽数,到后来由于没想过怎样搬运,手里都拿不动了。这是我见过的最利害的2手唱片店,这类地方只有发热友才能找到。」



关于唱片,奇怪的经历


「最奇怪的经历要数在巴黎。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发现1家2手唱片店,进去1看,里面竟全是日本版的蓝调爵士盘,按顺序顺次排好。店主也是日本人,我问为何开这样的店,他说『这里即便日本人来了也摸不着头脑呢。』确切如此。问他法国人是不是真的需要这类店,他说有,『这是1家由日本人开的、只卖日本爵士唱片的店。』由于太有趣了,我跟他边喝茶边聊了1个小时。他是位有钱的收藏家,平常会接1些私人的唱片定单,到世界各处的2手唱片店或公司寻觅相应的唱片,以此取得报酬。有那末1瞬间,我觉得我说不定也能做这个工作呢。」



「之前在火奴鲁鲁住的时候,我常常在ebay上买唱片,被邮局的人记住了,问起『你是黑胶唱片粉吗?』我说是的。他就说附近有人有4、5千张唱片,正在院子里甩卖。问其缘由,说是原主人进了养老院,不能把这些唱片带走,就全部处理掉了。我立即飞奔到那里。院子里摆着的有Ray Conniff、Percy Faith、Johnny Mathis等,全是轻音乐的唱片,竟然1张爵士类的都没有(笑)」



贵的好还是便宜的好?



「买唱片时我会给自己规定价格上限,如果不是非常特别的话,1般不会超过1万日元。最近买的古典音乐唱片均价在200~300日元左右,价格更高的就不买了,就买便宜的。这样做也有1种在『助人为乐』的感觉,把本来藏在1隅的唱片找出来认真听,简直是救世之举(笑)。那些价格昂贵的唱片卖给想买的人就行了,反正我已决定在200~300日元的道路上1直走下去了。能用200日元买到那末精彩的内容,要心存感激。」


△ 村上春树买过的最贵的唱片


「Russ Freeman的这张唱片花了我150美元,多是我买过最贵的唱片了。不过在日本的价格相比还是更便宜,是在刚才说到的斯德哥尔摩唱片店的秘密房间里发现,觉得很超值就买下来了。超值的东西总是好的,比用原价10美元买到的更好。」



盲买也有很多欣喜



「我也会盲买唱片,不过仅限于歌舞主题的,虽然自己不知道为何。最喜欢的是The Ventures。美国的青少年们喜欢伴着The Ventures的音乐开派对舞蹈,和日本的乐队热潮不同,是1种舞蹈用的实用音乐。我还有许多舞蹈音乐唱片,都放在里面的屋子里。」


△ 盲买的歌舞主题唱片之1


「每次去唱片店不知道买甚么的时候,就会去盲买区看看,不会空着手回去。看完爵士,没有收获就去古典音乐区,再者就去CD的打折区。我会用iPod听CD的音乐,买了1张200、300日元的CD后,当中只要有1首喜欢的就心满意足了。最喜欢的是电影的原声集,收录了很多曲子,总会发现成心思的地方。特别是在美国,可以用1美元买1张CD,可以找到很多不错的歌。这样下来,有再多时间都不够花在上面。」


对唱片和CD「差别」对待


△ 村上家里收藏的部份CD


「惭愧的是,我的CD都这样放在塑料盒里被藏了起来。把唱片给他人看不觉得甚么,但让他人看到自己的CD总是有点害臊的,虽然也常常会听。大部份流行乐、摇滚乐都是从CD里拷到iPod上听过来的。」


规范工作服标准


「对播放USB音乐的电子留声机,我不希望唱片与那种东西扯上关系,就跟不希望友谊与性纠缠在1起1样,电脑和唱片音乐是特别不搭的。」


△ 从村上摆满音响系统的窗前看到的风景



村上春树听音乐的装备


唱片机:Thorens TD520, LUXMAN PD171A
主功放:Accuphase E407, OCTAVE V40SE
音响:德阳劳保工作服定做
JBL Back Load Horn, TANNOY Berkeley
CD机:marantz SA11S3


阿里酥 / edit

Casa BRUTUS / interview & photo